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晚上指点室友第一次包了水饺,模样参差不齐,但是好在味道不差。忙不迭发给艾丽莎。她一个意大利人与法国室友前两天想念中餐太甚,自己在家蒸了包子。

 

我们平日一大爱好就是谈论和分享美食,以及吐槽英国料理。

 

她抱怨说,想自己做面包,但是超市里酵母都卖光了。我说估计大家现在闲着无事都打算研究烘焙了。她说:“我就不信那些把面粉酵母抢回家的英国人最终能烘焙出什么东西来!”

 

哈哈,隔着屏幕,都能想象出她在手机另一端耸肩摊手的样子。

 

她邀我周末与几位师友一起“云喝酒”。我们说,估计视频喝酒和下厨照片就是未来几个月的社交常态了。毕竟,看数据,英国的疫情还在攀升,不知何时算是峰值,不知“封城”多久才会结束。

 

 

新闻总是在说,英国就是落后两周的意大利,或者落后一周的法国。这种直接横比只看数字和曲线,过于简化,忽略了很多地区和病情发展差异,然而总还是让人担忧的。

 

3日这天,英国新增确诊4450例,新增死亡684例。截止这天,英国累计确诊38168人,累计死亡3605人,超过了中国至今公布的新冠逝者数3318例。看到这个对比,有点不知该做何感想。

 

傍晚时分正在刷豆瓣,一眨眼,突然页面变成了黑白。看一眼时间,原来是本地17:01,时差7小时,国内时间跨入4月4日了。清明,举国哀悼日。继而看到许多网页和微信公号也齐刷刷变成黑白。

 

哀悼、哭泣、悲伤、愤怒,都是必需的,也需要更多。只是这种整齐划一的动作,感觉像是完成作业,让人有点无所适从。好像被告知到点儿了,必须做点什么,其他时间就不必了。惟愿我们可以长久记着这些,不遗忘,不沉默。

 

想起《鼠疫》里面,里厄医生的感慨:“在鼠疫和生活两种赌博中,一个人能够赢得的,也就是认识和记忆。”如此而已。如果连这些也丢掉,就更愧对为此拼搏和牺牲的人了。

 

(图片来源:Getty)

 

回到英国,最近两天一大争论热点是到底是否要戴口罩的问题。这是长久以来的迷思了,我和英国同学经常就此争论不休。

 

一直以来,英国国家医疗体系(NHS)反复告诉大家日常戴口罩不那么必要,没有证据表明这会降低病毒的传播。尤其普通口罩,因为湿润后会有病毒附着,如果手接触过口罩再接触口鼻,反而会增加感染力度。政府建议,最重要的还是保持社交距离和常洗手。除非出入医疗机构、照料已感染患者,或者自己已出现症状,其他场合不必佩戴口罩。官方呼吁,尤其不必囤积口罩,将有限的资源留给医护人员。

 

除了口罩拥有量不足,这大概也与英国人口密度相对较低、社会文化里没有戴口罩的习惯等有关。我的同学们反复跟我解释,这里只有生病的人才会选择戴口罩,而且即便生病,最好的办法也是待在家里少出门。于是当许多亚裔学生戴起口罩出入在公共场合,经常遭到侧目,西方学生要么觉得过于大惊小怪,要么觉得需要因此远离戴口罩者。少数极端状况乃至出现了对于戴口罩者的歧视和暴力行为。以至于如今在“脸书”等社交媒体上,不断有亚裔学生呼吁破除口罩污名化,尊重他人戴口罩以保护自己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的权利。

 

不过,虽说街上很少看到有人戴口罩,但是无论超市、药店或者网购,口罩早已脱销或者变为天价。

 

最近,英国媒体对于口罩的报道日渐多起来。《泰晤士报》发文章说戴口罩有利于减缓病毒传播,《卫报》开始发视频教大家如何争取佩戴口罩,《每日电讯》发了长报道追问英国政府是不是在此问题上判断错了。

 

不少欧美国家也开始修改建议。美国疾控中心(CDC)已建议但凡去公共场所都要戴口罩;奥地利已经下令强制戴口罩,法国、西班牙、德国等不少欧洲国家也在改口建议公众戴口罩。

 

然而,今天的疫情发布会上,面对媒体追问,英国副首席医疗官Van-Tam还是强调:最重要的保持社交距离,不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戴口罩。

 

有点失望。不过,大概确实是因为市面上的口罩已经不够用了,无法号召人人都戴。常见医护人员呼吁说防护物资紧缺,有些只戴着简易的手套口罩和围裙,被网友心疼说“像是街头快餐车做三明治的”。政府说正在加紧全球采购,但愿状况会尽快改善吧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刘芳

刘芳

42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媒体工作十余年,专注文化艺术领域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本科,英国杜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硕士,英国外交部志奋领奖学金得主。现居英国杜伦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