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小剧场《迷宫:定义人性》与其说是一场舞台呈现,不如说更像一个关于人性的实验。创作者通过几个不同环节的设置,不断向观众提出问题和要求,请观众尽可能真诚地表达并参与进来。

比如,演出的主要环节是,观众被分为不同小组,带往五个“实验站”,在每个站点按照不同的规则行事。在其中一站,观众要在一块长幅白布上写出你认为目前世界面对的最严重问题,并将自己认为可能相关的问题用线连起来。答案五花八门,有人写种族歧视、宗教战争、环境污染,有人写诗歌灭亡、文学衰落,还有人直接概括为“车&房”;在另一站,观众要在一张纸上写下对这个世界的最大期盼,写完后被告知,如果你吃下这张纸,你的愿望就会实现,那么,你是否愿意吃下去?(纸张是米纸,墨水也是可食用的);还有一站,观众围成一圈,一边吃着花生,一边逐个分享有关家的细节或记忆。

有些刺激的部分是,中途主持者邀请四位观众上台,在所有观众面前依次回答一些“最难的问题”,诸如,“你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?”“你最不想成为像谁一样的人?”“你曾经伤过谁的心?”“你觉得阻碍自己变得更好的原因是什么?”问题接踵而来,指向四位回答者,也指向所有聆听他们回答并在内心默想的人。

最后的部分最为有趣,场景设定为世界灭亡,人们正在分批死去。舞台一片黑暗,每个人都戴着眼罩,凭感觉摸索到其他的人。因为,活着的第一个前提是,你必须与身边至少一个人有肢体接触。接下来,这取决于你的求生意志。观众不断被提问:假设现在火山爆发、天崩地裂,你是否还愿意活下去?假设现在洪水泛滥、海啸凶猛,你是否还愿意活下去?假设现在所有能吃的食物、饮用的水、呼吸的空气,都不安全,你是否还愿意活下去?(作为一个中国观众,我听到这个假设时很自然地笑了一下。)

如果所有这些都没有打倒你,那么好,接下来,轮到一些无逻辑理由了。处于黑暗中的人会突然听到一些规则,“所有出生于三月的人都会死去”,“所有最怕蜘蛛的人都会死去”“所有习惯早起的人都会死去”……我在“所有最爱的颜色是蓝色的人”一轮“丧命”,乖乖坐到周围的椅子上,却听到一个姑娘愤愤地嘟囔:“最爱蓝色有错吗?”呵呵,姑娘,也许你还年纪小到未能明白,无论自然还是历史,从来不分对错。流行病情下死去的人有错吗?身为犹太人有错吗?听到召唤就从国外飞奔回来热心建设祖国的人有错吗?

这些至少还可以归纳为言语的规则结束之后,下一轮,轮到死神完全随机地选择了。留下的观众们仍然戴着眼罩处于黑暗之中,他们如果感到肩膀上被人轻轻拍了一下,那么,很不幸,你死了。我坐在观众席,看到一对情侣紧紧搂抱在一起,似乎表达出一起面对生死考验的决心。导演本要拍拍其中一个人的肩膀,却被另一位不忍心的工作人员阻拦了,仿佛要证明真爱的力量似的。如果换了我,一定更残酷地拆散他们,那样,他们走出剧场时会更珍惜彼此吧。

最后,所有幸存者被一个大大的降落伞笼罩起来,当他们可以拿下眼罩,发现原来满当当的舞台上,只剩下不足十人在小空间里面面相觑。主持者告诉他们:你们现在就是地球上仅存的人类了。摄影机扫过他们的面庞,坐在外面的观众都可以在四周的投影看到他们的表情。他们惊愕,他们兴奋,他们想着自己目前的使命,他们盘算着主持人刚刚提出的问题:你会带什么东西来重建这个世界?

让我稍有些失望的是,大部分人的回答过于模糊,比如信心、勇气、善良之类。你真的觉得,凭借个人的美德,就能重建家园吗?只有一位观众的回答让我感到靠谱:种子。嗯,地球就指望你了。

灯光亮起,戏剧结束,留给每个人不同的感触。有人(比如我和我的朋友)觉得形式虽好,提出的问题却不够震撼,也有人在之后的交流中激动分享,自己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此前从未意识到的潜在心理。

导演也谈了她的想法,整场戏让她最吃惊的部分在于,有那么多人如此渴求爱,并愿意众目睽睽之下站出来,大方表达与争取。她的判断基于其中一个写下心愿的环节,每人领到一张纸条,上面的句子是这样开头的:“我希望有人能够……”这些纸条在某个时段被随机拈出朗读。又一次,主持者说,如果你希望愿望实现,请在我们读到这个问题时站出来,向前一步。结果,许多答案惊人相似:“我希望有人能够真的爱我。”“我希望有人能够懂我。”“我希望有人能够与我相伴到老。”……

我的惊讶在于,为什么这是让导演最吃惊的部分?莫非这种集体缺爱的状态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某种特质了?莫非在这个文化背景颇为多元的国际团队看来,这是一种非正常状态?由于我自己的回答也是这一卦的,我给不出答案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刘芳

刘芳

42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媒体工作十余年,专注文化艺术领域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本科,英国杜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硕士,英国外交部志奋领奖学金得主。现居英国杜伦。

文章